說起花蓮最有代表性的特產,花蓮薯,就算沒有第一,至少也是前三名。
第一家生產花蓮薯的百年老店惠比須,在民國前12年就已經成立,惠比須是日本民間信仰的「七福神」中的財神爺。當時的老闆是一位日籍的安富君,由於安富先生膝下無後,因此後來將這家店和製作祕方交給師傅張房先生共同經營,傳到現任的店主張舜彬已經是張家第三代。
天然的甜味 純粹的幸福走進在花蓮中華路的惠比須,直上三樓的中央廚房,在樓梯間就可以聞到蕃薯清甜的香味。走進製作現場,師傅們圍著一張大桌子,戴上厚棉手套加上一層塑膠袋,快速地把滾燙冒煙、剛蒸熟的蕃薯用小刀刨去外皮,內裡金黃色的蕃薯讓空氣中甜蜜的氣味更為濃郁。
張舜彬說,花了一個多小時蒸熟的蕃薯,一定要用人工去皮,徹底檢查沒有殘留任何外皮之後,才能用來製作花蓮薯。
「小時候在工廠冬夜忍著強烈的冷風,凌晨就要和父母起床洗蕃薯、蒸蕃薯,夏天則是在沒冷氣的酷暑中把蒸好的蕃薯逐一去皮,整個製作過程非常辛苦。」他說。
正宗傳統花蓮薯的香甜滋味就跟幸福一樣,樸實無華,但得來絕非易事。
照片來源:惠比須提供 |
百年老店 傳承一種堅持的精神花蓮薯可以說是源自日式和果子的作法所研製的特產。安富先生早年一同研發的夥伴有一位是藥劑師,原因是希望找出不用放防腐劑、健康自然的配方,在安富君嚴謹且科學化的要求下,光是研發期就花了三年。
有趣的是,花蓮薯完全不像一般印象中色彩艷麗、造型奇巧的和果子,甚至可以說是非常樸素,但卻是在日治時期多次進貢日本天皇並受到褒揚的特產。
台灣光復之後,安富君正式將惠比須交給張舜彬的阿公張房,但是這家老店卻曾經一度中斷生意。原因是阿公在二二八事件期間,被冤枉入獄,後來經過阿嬤的多方請託奔走,才洗清冤屈獲釋,出獄之後由於時局緊張。
所以阿公先到花蓮鄉下休養了一段時間,待身體康復之後才回來重新開張。 民國四○年代,阿公將老店和配方傳給兒子張健二,店裡除了製作花蓮薯,也兼賣糕點麵包罐頭食品,民國68年北迴鐵路開通,被譽為「台灣最美麗的後山」的花蓮觀光產業快速起飛,花蓮薯成為觀光客必買的特產。
許多商家紛紛仿效製作,使得花蓮薯變成特產店或遊客中心一定會看到的商品,不過老店惠比須卻始終堅持古法,自製自銷,不開分店也不和旅行社合作招攬生意。
張舜彬說,「這是我阿公留下來的堅持,我們製作的花蓮薯,只在自家店內銷售,我阿公和父親那一輩的觀念就是產品要對得起良心,收入可以養家就好,家庭和樂比賺大錢更重要。」
張舜彬是家中最小的兒子,他笑說自己是被父母「設計」來繼承這家老店,「當初原本當完兵和一群朋友去考職訓中心,結果只有我沒收到入學通知,後來才曉得原來是被我爸媽藏起來了!」
第二代&第三代全家福( 照片來源:惠比須提供) |
1996年承繼家業之後,張舜彬延續了老店對產品的初衷與堅持。不過隨著時代觀念的不斷進步,過去花蓮薯的甜度,開始受到健康觀念的挑戰,為了跟上時代的腳步,他開始用成本比二號砂糖高很多的海藻糖來製作,因此惠比須的花蓮薯,不僅吃得到蕃薯的原味香氣,也不會有太過甜膩的口感。
「不過還是會有顧客來店裡跟我抱怨,『甜點就是要夠甜啊!不然怎麼叫作甜點?』,這讓人有點無奈,」他苦笑說。不過堅持既定的健康路線,無疑已經是他對產品的最高原則。
張舜彬說,「我覺得味覺的喜好是非常主觀的事情,既然不可能討好所有顧客,就要堅持對的事情。」
傳承老店精神,惠比須一路行來其實也看到不少同業因為接班問題而家人失和或者銷聲匿跡。
安守本分的張舜彬頗為感慨地說,「家庭和樂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少了這個,賺再多錢也是沒有意義的。」從他平和敦厚的笑容裡,已然讓人感受到這種簡單踏實的幸福哲學!
留言列表